“可降解”不能含PP、PE!发改委官宣了
“可降解”不能含PP、PE!发改委官宣了
发布时间:2021-02-24 来源: 粘接传媒(湖北)有限公司
1
 

国管局、住建部、发改委联合通知

 

2月9日,国管局办公室、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三部门发布《关于做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》(国管办发〔2021〕4号),文件落款2021年1月28日。

 

通知就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近期重点工作作出6点安排。6点安排包括:

1、逐步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及标志;

2、大力推行绿色办公;

3、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;

4、进一步制止餐饮浪费行为;

5、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;

6、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。

 

其中第3点要求到2021年底前,公共机构全面停止使用《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(第一批)》内的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。

 

 

 

“可降解”不能含PP、PE!发改委官宣了
“可降解”不能含PP、PE!发改委官宣了

 

2
 

国家发改委首次描述“可降解”

 

 

《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(第一批)》明确,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盒、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塑料餐具、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、一次性塑料水杯和饮料杯、厚度小于0.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等。

 

为了消除公共机构的执行困惑,文件特别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说明,不可降解材料是指含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、聚苯乙烯(PS)、聚氯乙烯(PVC)、乙烯-醋酸乙烯(EVA)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(PET)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。

 

反言之,可降解材料不能含有PE、PP、PS、PVC、EVA、PET。

 

再言之,含有PE、PP、PS、PVC、EVA、PET都是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。

 

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描述“可降解”,也是首次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何谓“不可降解”。

 

3
 

降解路线之争持续整整一年

 

 

国家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2020年1月19日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(80号文)成为各地制定、执行塑料污染治理规定的指引文件。

 

80号文要求,以可循环、易回收、可降解为导向,研发推广性能达标、绿色环保、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。分阶段、分地区逐步推行可降解塑料袋、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、可降解的快递塑料包装、可降解地膜等。

 

然而,80号文并未就“可降解”作出进一步定义,也导致各地政府、协会、行业联盟出台的文件、行业标准并不一致,甚至大相径庭。

 

地区

强制或鼓励

海南

全生物降解

四川公共机构

全生物降解

云南

光氧降解

安徽部分地区

光氧-生物降解

上海

全生物降解

江苏

全生物降解

浙江宁波

全生物降解

其他省市

暂不明朗

据公开文件或报道,由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整理。

 

在各种微信群或者线下论坛,关于降解路线的争论有时候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。

 

降解路线之争白热化:群里都快打架了,有人称报警,有人造通辑令

降解路线之争:落后15年的国标?有标难依?

降解路线之争:我查了29省市的禁塑方案,发现一个秘密

降解路线之争:专家呼吁立法,严禁伪降解塑料充斥市场!

降解路线之争:降解剂是不是浑水摸鱼?

降解路线之争:重读可降解塑料指南,光氧降解塑料已被除名!

降解路线之争:厌氧降解应采用什么评判标准?

重磅!降解塑料国标20197征求意见稿发布,删除光氧降解!

树脂协会倡议:大力发展生物降解,坚决抵制光氧降解,丰原海正金丹中粮恒天等17家签字

PBAT卖2.8万/吨!生物降解、光氧、厌氧、淀粉基,未来谁将主导天下?

光氧降解企业的出路何在?去这些地方吧,那里有广阔的市场空间!

 

4
 

大资本的选择:生物降解材料

 

对此,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季君晖指出,现在各个省推行的标准是不一样的,各省之间质量要求不一致,这会对行业产生致命打击。

 

季君晖所指的行业,就是生物降解塑料行业。据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统计,截止2021年2月,PBAT已有、在建、拟建产能将近700万吨,PLA已有、在建、拟建产能超过400万吨,涉及资金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。

 

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1月份曾做了一个塑料袋的成本核算(仅计算原料部分,详情点击),传统PE仅需8200元/吨,用PE+淀粉成本约6900元/吨,用降解剂成本约1万元/吨,用生物降解塑料成本1.8万。

 

成本对比之下,很显然,这就是一个你死我活、有你没我的市场,如若允许PE+淀粉、降解剂在市场全面流通,生物降解材料将无路可走,数百亿元的投资无异于泡水。

 

5
 

何谓公共机构?为何是公共机构?

 

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。如各级政府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医院、学校、文化体育科技类场馆等。

 

去年11月25日,四川(除海南外)开了先河,要求省直部门及公共机构禁止使用含PE、PP、PS、PVC、EVA等传统塑料的一次性塑料制品。

 

现在国管局、住建部、发改委会三部门发文要求,公共机构到2021年底前全面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。

 

如此决策,或许是政府部门、公共服务机构先带头示范,下一步视情况推广开去(见11月26日文章)。

 

那么为何不一刀切,全部实施生物降解标准呢?答案是产能跟不上,光一个海南实施全降解,岛内产能供应不足,寻求岛外供应,导致价格飞涨。中国市场需求庞大,生物降解材料相对短缺,近日,就连远在德国的巴斯夫也把其生物降解材料提高了350欧元/吨。

 

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曾在1月21日分析认为,很可能一些重点城市、重点行业、大品牌、大卖场、公共机构先行实施全生物降解,小商家、城郊、乡村则实施半降解。而在执法力度上,应该会相对缓和,引导为主,把握节奏,有序推进。

 

这个时间窗口,很可能就是2021年底。届时,降解塑料的定义GB/T 20197-202X新版国标应该已经落地。

 

此前,一些决策者在“可降解”上一直诸多顾虑,出台文件惜墨如金,宁缺毋滥,让企业、协会去试水,让市场去检验,此番以三部门发文为指引,后续塑料污染治理上或许会有更明确的措施。而以公共机构为风向标,一些注重品牌形象的企业也会主动往全降解靠拢。

 

另外,也有行业人士认为,中部地区先行落实全生物降解,沿海地区随后跟进。

 

看来,留给市场缓冲的时间已经无多。

 

3月11日,广东佛山有一场《中国生物降解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》,由广东塑协、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举办,广东是购物袋、塑料餐具、快递包装消耗大省,广东将会如何应对,从这个论坛上,你或许可以了解到广东方面的想法。

 

来源: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

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,本文仅供参考、交流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  • 友情链接:
  • 互亿网络